在廣袤的鑲黃旗草原上,有一段民族教育的歷史,深深地鐫刻在草原歲月里。從“馬背學校”到蘇木鄉集中辦學,再到蘇木學校撤併集中到城鎮辦學,幾十年間,該旗的民族教育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演變,每一次演變都見證着該旗民族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全國基礎教育先進旗”“全國掃除文盲教育先進旗”的光榮匾,記錄著草原過去的榮耀。同時,農牧民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有力地促進了該旗牧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豐收”,直接或間接地帶來了可喜變化。全旗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9%,鞏固率達97.3%,畢業率達91.8%,從而也提高了牧民的文化水平。1988年11月,全國掃除文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表彰獎勵了全國100個掃除文盲教育先進旗縣,該旗榜上有名。

  掃盲教育和基礎教育是推進該旗民族教育創新發展的兩個輪子。該旗的掃盲教育不僅走在了全盟前列,而且在全區也是名列前茅。1983年,由盟教育處處長沙金格日勒為組長的一行10多人來該旗驗收,隨後在該旗召開全盟農牧民教育現場會,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好評和認可。

  該旗是全盟牧業旗縣第一個掃盲教育達標的旗縣,1984年8月27日——9月3日,在短短的8天時間里,時任自治區副主席趙志宏親自挂帥,在該旗召開了全區普及初等教育牧區驗收試點工作會議,掃盲的舉措和作法贏得了全區各盟市的教育處長以及14個牧業旗縣分管教育旗長的首肯,並把該旗作為全區掃盲教育試點,其成功經驗和作法在全區推廣。

  上世紀八十年代,該旗旗委、政府把掃盲和掃盲後繼教育與脫貧致富,發展商品經濟緊密聯繫起來,捨得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因人而宜,實行行政領導責任制,動員社會力量參与,依靠基層組織和群眾力量開展工作,普及初等教育,把掃盲和掃盲教育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同步實施,把學文化與學技術相結合,使識字教育符合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秋天的草原是美麗的,該旗發展中的民族教育也犹如草原上綻放的花朵,越開越艷麗。

  ( 劉占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