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上的游人、鸟巢一根根交错的钢梁、中东战争中夜间行军路线、地下煤层的燃烧图像……当你看到卫星自太空拍摄的一幅幅清晰图像,你一定好奇,这一切是怎么实现的?1019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刘定生来到包头市石拐区蒙古族小学,带来《航天遥感我们的生活》科普讲座,为这里的师生讲解什么是遥感,遥感又是怎样改变我们生活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无处不遥感”,但是遥感技术到底是什么,它又可以为我们做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刘教授带领大家走进航天遥感的神秘世界所谓遥感,就是“遥远的感知”。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遥感技术,让人类仿佛拥有了另一双可以无限感知地球的“千里眼”,即使在遥远的太空,也可以利用传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辐射、反射特性与回波信号,对地球进行探测。根据传感器工作、数据获取及成像原理,遥感一般可分为光学、微波和激光雷达三大类。如果把传感器装在飞机上,叫航空遥感;装在卫星上,叫卫星遥感;包括交通路口安装的探头,广义上也是遥感的一种。


  每天晚上在电视上播报的天气预报、地面的建筑情况和房屋构造……背后都有遥感技术的参与,它就像是安装在天上的“眼睛”,把我们的生活尽收眼底。比如,沙尘暴,如果没有气象卫星提供的气象云图准确预报沙尘暴到来的时间、地点、风力级别,很多地方的损失会很严重;还有导航地图、全球定位等,都是遥感技术。刘教授说,我们身边的遥感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遥感技术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见证了城市的变化,成为了执法监管的好帮手,它把从空中获取的影像转换成为数据,让数据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讲座中,刘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卫星从太空拍摄的一幅幅清晰的遥感图像,带领大家走进航天遥感的神秘世界,了解遥感技术“千里眼、火眼金睛”的能力,一瞬间,就把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都点燃起来了

  在“你问我答”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问题,刘教授耐心地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回答并鼓励大家敢于想象,大胆创新。


  这堂科普讲座科学严谨又妙趣横生,不仅使广大师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点燃了同学们探索科学、求知创新的兴趣,激发将来投身科技、报效祖国的热情。周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