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10月19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主办、内蒙古科协承办的“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20’内蒙古行活动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馆、呼和浩特市铁路一中、呼和浩特市启秀中学东校区、呼和浩特市十六中举办专场报告会6场,2200多名师生聆听报告


  李四光:崇高的爱国情怀 严谨的科学品格

  “内蒙古是李四光同志的故乡,来到这里,我很高兴,也很激动。”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以《李四光的故事》为题,为内蒙古工业大学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100余名教师、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光被四表”“奇怪的大石头”“努力向学,蔚为国用”……邹宗平从求学之路、革命之路、地质事业建设之路等方面讲述了李四光的一生,生动而又深刻地阐释了李四光崇高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品格,在场师生深受感动和鼓舞

  邹宗平与外祖父李四光一起生活了很多年,直至李四光逝世,是李四光唯一健在的直系亲属,李四光纪念馆的日常工作也由她打理,小时候和外祖父一起生活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外祖父的谦和、执著让她记忆深刻。当谈及李四光的求学之路,邹宗平说:“1904年,年仅15岁的他被选派到日本学习造船专业。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1913年,又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一年后,他认为采矿离不开勘探,便决定改学地质学同时,选学了物理学、数学等课程,为日后的科学拓展储备了多学科知识。”邹宗平通过很多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让在场的师生感受到了这位无私、爱国,有创新力的新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和领导者的一生。 

  当她借李四光为武汉大学的题词“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勉励大家时,现场掌声雷动。互动环节热烈融洽,将活动推向高潮。对大家的一个个提问,邹宗平总是笑盈盈地予以解答,还不时地说:“不知我的回答是否令你满意”。

  师生们纷纷表示,将以李四光为榜样,传承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把个人的理想自觉地融入到国家发展的伟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己之力。

  邓稼先:淡泊名利 精忠报国

  内蒙古师范大学,清大筑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稼先妻侄许进为师生做《两弹元勋邓稼先——忆姑父邓稼先》专题报告。


  许进追忆姑父邓稼先留下的足迹,讲述了姑父可歌可泣的一生。他回忆道,1940年,在北平读高中的邓稼先为了表达对侵略者的仇恨,气愤地将日本旗踩在脚下。为躲避危险,邓稼先的父亲只能让孩子们到四川投靠亲人,并在临行前嘱咐他:以后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这句话影响了邓稼先的一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美留学的爱国学生都盼望早日完成学业归国,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邓稼先放弃了继续研究和发展的机会,与百余名爱国青年一道乘船回国。

  1958年,34岁的邓稼先受命担任核武器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他带领28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白手起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潜心研究,仅用6年的时间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而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两年八个月。一次空投氢弹试验失败,邓稼先不顾众人阻拦,奋不顾身地走入三百米半径危险区查看原因。他深知爆心的危险,但他更担心实验失败将给国家带来的重大经济损失,作为核武器研制的理论负责人,他把国家的事业和财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

  长期工作在强辐射环境中的邓稼先,在那次氢弹试验意外事故后病倒了但他不顾病体,全身心投入到核武器的完善研究中在张爱萍将军的命令下才走进医院,被确诊为中晚期直肠癌。1986年,邓稼先去世前,好友杨振宁去医院看望时问他,听说你搞核武器只得了10块钱奖金。他说,不对,原子弹10块钱,氢弹10块钱。临终前,他依然惦念着祖国的核事业,嘱咐大家:“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的太远”。

  家国情怀,遗爱千秋爱国主义是邓稼先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遗产。报告会结束后,在场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纷纷表示,许进先生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有血有肉、一心报国的科学家,也传递给我们邓稼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今后必将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传承严谨求实、勇于探索,不为名利、精忠报国的“两弹一星”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程开甲:隐姓埋名 忠诚奉献

  在呼和浩特市铁路一中,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熊杏林以《忠诚奉献、科技报国——“人民科学家”程开甲》为题做专题报告,为呼铁一中700多名师生讲述了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开甲“忠诚奉献、科技报国”的光辉一生。程开甲之女程漱玉出席报告会。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熊杏林为程开甲院士撰写小传,从此开启了她研究、宣传程开甲的人生经历。20年来,她一直被程老的事迹感动着。熊杏林坦言:“研究、宣传程老的20年,是我被感动、教育的20年,我一直觉得这是我一生所做的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事。”

  报告中,熊杏林研究员从程开甲的爱国情怀、科学报国理想、开拓创新精神和对党的忠诚、对人生价值的理解等四方面讲述了程开甲院士追求科学真知、投身祖国建设的人生历程。她讲述到,早在中学时代,程开甲便立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并为此勤奋苦读。1937年,程开甲考上了浙江大学,此时的中国正面临全民族抗战的严峻形势,从那时起,程开甲就立志“科学救国”。1946年,他来到爱丁堡大学求学,师从物理学界大师恩教授,学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随后,他放弃了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优厚待遇和条件,回国投身国防事业,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隐姓埋名进行科技攻关,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和试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人曾问程开甲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他的回复是:“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是我的信念。正因为这样的信念,我才能将精力全部用于我从事的科学研究和事业上。”

  在互动提问环节,程开甲之女程漱玉饱含深情地回忆了父亲不计个人得失、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终身的点点滴滴。在场学生们一致表示,通过今天的报告深刻领悟了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今后将树立爱国奉献、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黄纬禄:献身航天 科技强国

  在内蒙古科技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纬禄之女黄道群女士做题为《我的父亲黄纬禄》专题报告。


  在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会中,黄道群深情讲述了黄纬禄院士致力于我国导弹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她用朴素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黄纬禄院士少年时期孜孜不倦的学习经历、青年时期贫困不堪的艰苦生活、中年以及老年时期对导弹事业和科技强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黄纬禄院士一句“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先想国家怎么办”令人动容,令人钦佩,他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倾注于中国的导弹事业,他身上所体现的献身航天、忠诚报国的赤子情怀,发扬民主、大力协同的优良作风,严己宽人、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阐释。

  在讲述黄纬禄院士的艰苦岁月和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时,黄道群女士数次哽咽,台下师生深受感动,用热烈的掌声向黄纬禄院士致敬。

  黄大年: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祖国需要,我无论如何都要回来!”“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作为老师,决不能亏待了这帮孩子,绝不能耽误了这拨人才!”

  吉林大学工会副主席、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院副院长任波走进呼和浩特市第十六中学,为400多名师生深情讲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一句句朴素的话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映射着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赤子之心,深深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黄大年同志是国际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义无反顾返回祖国,担任母校吉林大学的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回国7年间,他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逝世,年仅58岁。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报告中,任波从科研工作、教书育人、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追忆了黄老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高贵品格,充分展现了黄大年同志对科研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全场听众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不时有师生低头擦拭泪水。

  报告会结束时,师生们的掌声经久不息,纷纷表示,黄大年教授心有大我,胸怀报国之志,肩扛报国之责,把自己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自己,他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将激励每一个人争做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奋进者、新时代科学事业的接力者、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建设者。

  黄旭华:身先士卒 不辱使命

  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的女儿黄峻所做的《我的父亲黄旭华》专题报,向呼和浩特市启秀中学800多名师生讲述了黄旭华院士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的贡献。

  在黄峻眼里,父亲永远把事业和工作放在第一位,总会把认准的事情“一条道走到黑”。她说:“我们很长时间都不知道父亲是做什么的,但我们都相信,他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报告中,黄峻以黄旭华院士艰辛的求学之路、献身核潜艇事业无怨无悔、核潜艇研制工作中最开心的三件事和当好啦啦队四个主题,讲述了黄旭华科研之路的感人事迹,把老一辈科学家们在各种环境与条件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革命誓言,形成了“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的历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黄峻在回忆黄旭华院士最开心的一件事时,提到了“深潜试验成功”。她说:“在1988年核潜艇深潜试验开始之前有的同志拍了“生死照”,有的甚至暗地里写下了遗书。父亲表示,老说光荣,大家以为是要去牺牲的。虽然不怕牺牲是军人崇高的品质,但是深潜试验不是让大家去牺牲的,是要成功拿到深潜数据回来的,于是作为总设计师的父亲决定和大家一起下去。黄旭华院士要亲自参与深潜的消息一下传开了,因为总设计师参与试验这在世界上尚无先例。黄旭华却说:‘我对它很有信心。随艇深潜不是充当英雄好汉,不是做给人家看,而是说如果我自己下去,在实验过程当中,万一出现了哪些不正常的现象,可以在艇上及时解决,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当潜艇上浮到安全深度时,大家再也憋不住了,全艇的人员都跳起来,拥抱、握手、哭泣,自己的父亲也跟大家一样激动。码头上欢迎凯旋的人群更是沸腾了,要知道,海军码头是不允许放鞭炮的,但是这次例外。”黄峻表示,今天把这些故事讲给大家听,希望同学们不仅仅为自己的个人前途而学习,更要有责任、有担当,要有理想抱负,有使命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黄旭华院士的人生故事,让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院士爱国奋斗、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鼓舞着大家传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高贵品格和道德情操,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李 王文丽 宁 周亚军 王 王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