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腿理論”帶來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

  

  

  很多牧民都說:養殖牲畜,減掉各種費用,剩下的收入寥寥無幾。然而阿巴嘎旗洪格爾高勒鎮薩茹拉圖雅嘎查牧民廷·巴特爾卻不這樣認為。廷·巴特爾是黨的十七大黨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他已探索出適合牧區生態環境、經濟良性循環的現代草場畜牧業科學發展模式,不僅降低了養畜成本還增加了收入。

  說起廷·巴特爾的科學發展模式,必須從他2002年提出的“蹄腿理論”開始。當時,錫林郭勒草原沙塵天氣頻現,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在這種情況下,廷·巴特爾提出了“蹄腿理論”,即:“一頭牛和五隻羊的吃草量、養殖效益相等,但一頭牛有四隻蹄子,五隻羊有二十隻蹄子,養羊存在破壞草場的風險,養牛比養羊更適合荒漠化草場。”

  在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上,廷·巴特爾堅持草畜平衡制度,按照“蹄腿理論”,將綿羊和山羊全部賣掉,養了60頭西門塔爾牛。在養牛的10多年中,他积極探索,先是在草場上安裝了監控器、機電井上安裝了自動化設備節省人力,又將草場用網圍欄圍成8塊,進行划區輪牧,每年割其中的兩塊草場的草,用作冬春的草料。這兩項措施節省了運草所需的人力和財力,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別的牧戶為了“保命”用青草喂牛時,廷·巴特爾家卻在為牛“保肥膘”在草場里放牧。

  “每年11月初,都要給牛群驅蟲預防,這樣被驅趕的蟲子會凍死,不會再進牛體,同時牛群也保肥膘。”談起養牛,廷·巴特爾經驗豐富。由於他的牛群一年四季都有營養豐富的青草吃,營養充足,膘肥體壯,四季都可發情受孕產仔,創造了養60頭牛每年接50頭牛犢的奇迹。在此基礎上,為了保證牛群“年輕化”,廷·巴特爾每年都要處理歲數大的5頭基礎母牛,再留用5頭母牛犢當後備母畜,十年裡牛群就全部更換一次。

  廷·巴特爾在養優質良種牛的同時,不忘記生態保護,人工種草種樹使5925畝草場生態逐漸好轉,如今已是樹木成林。生態好轉也讓他嘗到了甜頭。以前,廷·巴特爾每年都要買草再搬運回來補充飼料,現在生態環境好了,僅自家草場小部分的產量就能滿足養牛飼料所需。廷·巴特爾說,由於草料充足,6年前為抗災準備的3萬公斤草現在還沒用過,完全實現了自給自足。

  他算了一筆細賬:他家圍欄划區的8塊草場,2塊草場就能產10多萬公斤草,足以供給牛群。加上牛群數量大,牛一邊吃草,一邊給草場施肥,有了肥力,草長得更好,而剩下的幾塊草場就得到“自然修養”。廷·巴特爾說,按照政府草畜平衡制度的規定,洪格爾高勒鎮用百畝草場可以放牧一頭牛,但按照他的“蹄腿理論”來做,他們家一頭牛有50畝草場就足夠用了。

  在純收入增加方面,廷·巴特爾家每年出欄5頭母牛、1頭公牛、44頭牛犢,平均能賣8000元,全年的收入能達到40萬元。近兩年來牛出欄價格受到影響,今年收入了33萬元,每頭牛出欄價平均達到6600元,收入還是佔大比例。

  在“蹄腿理論”與精打細算的算賬實踐基礎上,廷·巴特爾形成了自己的發展模式,核心就是把生態保護放在首位,養少量的優質良種牛,少投入多產出,走生態和經濟良性循環的現代草場畜牧業發展之路。(布仁圖史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