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正鑲白旗造林灣村,一排排整齊的院落分佈整個村莊,一道防洪水壩屹立在東邊的村頭,村莊的中央正在建設一處75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便民超市門口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經開始置辦年貨,呂玉明的愛人王慧芳也在忙着採購。

  呂玉明家現在住的是整潔的4間磚房,大女兒已經出嫁,在錫林浩特市買了樓房,小女兒剛剛參加了考研的筆試,信心滿滿地說:“過了年我就是研究生了。”

  呂玉明家過去是村裡的貧困戶,一家人靠着20畝的口糧田生活,由於乾旱少雨,經常入不敷出。由於女兒上大學需要不少的花銷,為了幫助他家度過難關,扶貧部門免費送去了12隻奶羊並指導他們進行舍飼養殖,依靠着這12隻羊和每年6000元的助學貸款,女兒順利地完成了本科學業。

  隨着國家“減羊增牛”政策的實施,呂玉明算了一筆賬,一頭牛犢可以賣7000元左右,羊羔想要到這個價錢需要20隻左右,而1頭牛每天的草料只需要5隻羊的量,隨着飼草料價格和草場租賃費不斷上漲,養牛的成本要小得多。

  2015年,他決定賣掉自家所有的羊,加上自己的一些積蓄買了6頭西門塔爾牛,並在自己家的田裡種了一部分青儲玉米,不需要租用草場,飼養成本更低了。

  如今,呂玉明家憑藉養殖西門塔爾牛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走在了脫貧致富的前列。“看這3頭牛估計馬上也要生了。”牛棚的兩側堆放着2萬多斤草料,院內5頭剛剛出生不久的小牛跟在大牛的身後打轉。“我們家今年剛賣了5頭牛,4萬多元錢,還了2.4萬元的助學貸款,剩下的錢能過個好年了,現在孩子們都大了,我們也沒有什麼負擔了,明年我準備少賣幾頭,多留一些母牛,再建一處80平方米的暖棚,也給牛打上耳標,進入肉牛追溯體系。”說起今後的打算呂玉明信心滿滿。

  (韓曉舟)